12月 01

卡卢仁波切 | 虚幻道次第 | 第三节 | 连载(2)

上一次,我记得好像讲到了五种负面的过失。我上次讲解了吗?是的,五种负面的过失,接下来进行主要的讲解。从这里开始,更进一步地讲解。

所以,我们之所以向佛陀祈请,是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。我们有五种负面的想法。提到负面这个词,不要将它们视为坏的、糟糕的东西,而是应该将它们视为一种逻辑上的障碍,它们是可以经由我们的分析和理解来移除的。那应该成为我们在智识上的力量、方法和态度。

因为,当我们在佛教中,在佛教徒的团体里,我们总是认为,面对障碍,我们只需要祈请,祈请护法和本尊来解决这些障碍。一提到障碍,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这么想。而一提到负面的东西,我们自然而然就觉得负面的东西就是不好的,悲哀的,破碎的,凄惨的。但在精神领域的理解中,负面的并不一定是凄惨或悲哀的。在佛教或精神领域里,负面基本上指的是缺少清明,缺少对于真正解决方案的清明。这才是负面的含义。所以,关于负面的、相违的过失到底意味着什么,你不必过多地想象,而是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理解。事实上,这五个负面的过失是:

ཚེ་འདི་ལ་མངོན་པར་ཞེན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贪执此生。

ལས་རྒྱུ་འབྲས་ལ་ཡིད་མི་ཆེས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否认业力的存在。

འཁོར་བ་ལ་བདེ་བར་འཛིན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认为轮回中是有幸福和快乐的,至少是试图为轮回做辩护。

རང་དོན་ལ་གཅེས་པར་འཛིན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自我中心,看重自己,主要是自我中心,以及由此引发的方方面面。

དངོས་པོ་དང་མཚན་མ་ལ་ཡང་དག་ཏུ་འཛིན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然后是僵固的心。以僵固的心看待自身及外界。

我对此的解释是,文中说到,贪执此生,否认业力,试图为轮回作辩护,认为仍会有某种中间地带可以作为轮回的解答。佛陀曾亲口宣说,轮回没有解答。总是有人试图以一种外交姿态来对待佛陀的教法,姑且让我们这样说吧,简单明了。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。

刚刚提到三条,接下来是自我中心,第五条是僵固。

以上是我们需要承认并克服的事情。但是这里是我们如何犯错的。因为在很多传统教法中,当我们做思维,经常会认为事物非黑即白,或正或反。但现实是,要想有真正的进步,要想完全离于所有这些负面的品质,需要时间。没有人能够立即出离于这一切。你可以在智识层面出离,但真正地做到出离于我执,需要时间。

比如米拉日巴。他舍弃了原有的世俗生活,但是仍有很多需要观察和克服的东西。这就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。所以,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离了,嘴上说着,“看看我,我出离了一切。所以现在我应该就会快乐了。”不会的。

所以,出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精神觉醒或证悟也是如此。心的深度觉悟,也是一个伴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的过程。所以,你不应该认为那是一个你可以拿过来处理,之后搞定,然后再也不用回头看的东西。不是那样的。我们必须一再地分析出离心的意义。我们必须说服自己。我们必须真正地说服自己。不是处于逼迫,不是基于文化意识形态,也不是基于宗教强迫式的思维方式。而是真诚地检视痛苦的真实情况,检视痛苦、执着,以及执着的根本所在。依着自身智识的能力,从粗重的层面一直检视到微细的层面。随着你不断地练习以及如法地回向,最微细的我执也终将被克服。

因此,只是口头上声称自己已经了解了这五种负面的过失,是远远不够的。长话短说,理解是一回事,真正取得进步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ཕྱིན་ཅི་མ་ལོག་པའི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་ཡང་ལྔ་སྟེ།

此外,还有五个正向的品质。总共有五个负面的过失,还有五个正向的品质。

ཚེ་འདི་ལས་ཕྱི་མ་གལ་ཆེ་བར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 ལས་འབྲས་ལ་ཡིད་ཆེས་པར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

举例来说,在这部法教里写到,琼波南觉曾这样说:“了知生命的意义,不仅此生很重要,来生也一样重要。”这是出离心的第一个阶段。

但是,你不要混淆佛法的修行人与世俗意义上的修行人。比如,有很多世俗意义上的修行人,他们也会修持布施,友善,也会做一些禅修,但主要是为了投生于天道,而不是寻求佛果。这是世俗的愿望。世俗的愿望不仅仅是:“我想要长寿。我想当个幸运儿,想要交好运。我想要更有吸引力,更有魅力。”上述这些都只是世俗的愿望。此外还有一种愿望,也属于世俗的愿望,比如,如果你说,“我想要持戒,想要守护善良的品质,想要做一点禅修,做一点布施,这样我可以积累足够福报,让这些福报转为光明,带我投生到天道。”这也可以看作是为了来生而修行,但和我们这里说的不是一个意思。

在佛教里,我们说的来生,是指我们想要生生世世得遇佛法,究竟而言是想要达成证悟。对吗?这就是抱着世俗的愿望投入修行的人与我们之间的区别。因为如果你只是听听而没有理解,这两者之间听起来差不多。“来生,我想要过得更好。我想要有个更好的来生。此生,是重要,但是,来生也重要。”如果你没有完全理解,就可能会对这句话产生误解。

举例来说,琼波南觉去印度拜见多杰丹巴。琼波南觉对多吉丹巴说:“我来到这里,迫切地寻求得到您的关注。我想要跟您学习佛法。因为我不怕这一生的死亡,但是我担心我的来生。”这是他精神之旅的开始。他是在五十多岁时开始的,快要六十岁的时候,成为了佛教徒。他是一位藏人。在他五十多岁,快六十岁的时候,成为了佛教徒。他小的时候,青少年时期,亦或是二十几岁时,并不是在寺庙里长大的。他是到五十多岁时才成为了佛教徒。然而,他成为了大成就者,因为他的对于修行的专注投入,实修,闭关,实修,再闭关,一直如此。

有时,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论点,“我不相信有来生。”我们有些人会说“我不信来生。”还有另一些人会说“我真的相信有来生。真的真的相信有来生。”但是,他们对自己的身语意却毫无觉知。所以,那也是无济于事的。

不管怎样,举例来说,如果你争辩说:“我不相信有来生。”那么,如果你不相信有来生,你就根本不应该做梦。但那是不可能的。无论是愿意与否,你都会做梦。这就是下一世延续下去的方式。下一世的概念远远不止是你的长相,你的外貌。是你的灵魂在延续,意识在延续。

上一世卡卢仁波切曾在他的教法中这样讲到:当你在梦中,在做梦的时候,在你经验着梦的那个时刻,你相信自己所见的一切都是真实的,绝对真实。但当你醒来的时候,你意识到那都是梦。所以,我们心里诸如“这个是真的。这个是真的。”这样的想法,你需要假以时间慢慢克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真正地理解,实相的定义是什么,无常的含义是什么,并且慢慢地在心上发展出一些觉知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好的,现在讲第二个。

འཁོར་བ་སྡུག་བསྔལ་དུ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

视轮回为轮回,视苦为苦,而不是试图将它合理化、为它做辩护。

རང་དོན་བས་གཞན་དོན་གཅེས་པར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

不是以自我为中心,而是也在乎他人。稍微开放一些。开放的心态。

དོན་དམ་སྟོང་པ་ཉིད་དང་ཀུན་རྫོབ་སྒྱུ་མར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 ཆོས་སྒྲུབ་པའི་བར་ཆད་ལ༑

然后,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。以上就是五个正向的品质。

现在,谈一下障碍。如你所知,修持佛法,总是会遇到障碍。所以,障碍的定义是什么?

ཕྱི་མ་དང་མི་མ་ཡིན་གྱིས་གནོད་པ།

外在有来自人或魔的障碍。第二种障碍来自我们身体的元素失衡。

然后,第三种障碍,

ནང་ཆོས་འགལ་གྱི་རྣམ་རྟོག་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རྣམས་ཡིན་པས།

第三种障碍就是有太多与佛法见地相反的妄念。

以上就是三种障碍。

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。

ཕྱི་མི་དང་མི་མ་ཡིན་གྱིས་གནོད་པ།

外在障碍是指由人或邪魔造成的障碍。当今时代有如此之多的纷扰,我觉得魔已经没有任何能量和力量干扰我们了。因为我们的心全是在关心“谁又发了什么帖子?还有哪些更好看的照片?我怎么更新自己的头像?选哪个角度?选什么背景?”我们为太多的东西分心。即使魔在敲我们的头,都不见得打扰到我们。但是,我们在与其他人相处时,肯定会遇到很多障碍,会有各种不愉快。不一定是像15世纪时人们之间的论战。当今时代虽然算不上是一个完美的社会,但人们至少有底线,或者法律约束。虽然有腐败,但至少有某种底线,某种界限。在某个程度上,比一千年前要好。我是这么认为的。

བར་འབྱུང་བ་ལུས་འཁྲུགས་ཀྱི་ན་ཚ།

第二种障碍是,我们说自己是佛法修行人,但是我们没有足够认真地照顾自己的健康。作为佛教徒意味着我们要有觉知,要知道我们把什么内容放进了自己的心;在此之前,我们首先要觉知到我们把什么东西放进了自己的嘴里。正如多罗那他尊者在这个教法后面的内容里讲到的:精神觉醒的觉知始于对自己受用的觉知,知道自己在消费什么。当你对自己的受用有所觉知,就会带来某种平衡。当你对自己的受用有所平衡,就会带来身体的平衡。当身体平衡了,你就在身心之间创造出了某种空间,可以看得更广,有更广大的视野。当你创造出了一些空间,就会生起某种想要独处的愿望。独处的意义会渐渐显露出来。

你们知道,一些人在生命中经历过太多以后,在他们结婚、打仗、或是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以后,在他们生命临近终了的时候,他们想要独处。当然,他们喜欢与大家在一起。但是,他们想要独处。我认为,我们不必等那么久。

因为,我们佛法修行人不必等到那个时刻来临。很多人工作很努力,有很多子孙,很多工作,有很多钱或是缺钱,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地位,人生中总有一些时候会让他们只想独处一会儿。不幸的是,那就太晚了。所以,我们,作为修行人,要早一点领悟,独处的重要性。一旦我们有了想要独处的心态,就会乐于投入佛法的实修,无论是修持哪个传统都没有关系,宁玛、萨迦、噶举、格鲁、觉囊或是香巴,都可以。最重要的是,当你发展出这种想要独处的心态,就会慢慢发展出真正地独处,继而,实修佛法的喜悦会离你的心越来越近。

事情是这么运转的,而不是反过来。很多人以为佛法是止痛药。如果你遇上了问题,就说“我想要来一片速效止痛片,立即缓解疼痛。”这可行不通。即使有一些作用,也不会持久。因为佛法需要一个人在心上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话说回来,身体的平衡与健康非常重要。

ནང་ཆོས་འགལ་གྱི་རྣམ་རྟོག་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རྣམས་ཡིན་པས།

接下来,第三个障碍就是那些背离佛法、背离精神修道的进程与目标的妄念。这个范畴很广。比如,“我紧挨着仁波切。我紧挨着我的喇嘛。所以,我比别人更重要。”这就是一个障碍。你可以看看米拉日巴。米拉日巴身为弟子的时候,还有琼波南觉的弟子莫就巴,他们两人的共同点在于,他们都是以渴切的心领受教法,接受灌顶与指导,渴切而喜悦。但是他们都不属于核心圈的弟子,反而是有些远离核心圈的那种。他们心里没有任何政治企图。“哦,我要成为更重要的弟子。我要成为更重要的人物。我想要显得更特别。”他们心中完全没有那样的想法。他们两人的共同点就是,他们接收到全部需要接受的法教,然后在自己的余生里,终其一生地去修持。

米拉日巴就是这么做的。因为玛尔巴大译师,尽管他本人是一位大成就者,但是后来,在他圆寂之后,他的儿子在一些事务管理方面做得不如法。米拉日巴看到这些,心里感到很失望,然后就离开了。但是,他已经领受到了他需要领受的全部法教,接受了所有的灌顶,口传和开示,后来成为了第一位大成就者。

你再看看莫就巴,一模一样。他是年纪最小的弟子,接受了灌顶,开示和口传。在一开始时,他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角色。后来,核心圈子在管理上也有一些不如法的操作。因为在那时,一千多年前,琼波南觉非常有名。莫就巴亲眼见证了一切。他看到了什么是佛法,什么不是佛法。于是,他离开了。他真正地远离了那些。独自进行闭关。他做到了这样的地步。

因此,并不是只有在修行时会遇到冲突,在现实生活中,也会有这样的体验。要根据实际情况,保护自己。我认为,不要在这些状况中迷失自己,这非常重要。我希望大家理解了我想要表达的意思。

接下来,是心上微细的障碍。当然,这是一定有的,但不足以威胁到生命的走向。当我们闭关时,心中可能会有细微的障碍。可能心上不够清明,可能没有全情投入,可能有潜在的分心,可能你甚至没能认出这些微细的障碍。你可能会有这些微细的障碍。但是,最终你是能克服这些的——如果你对周围相对坚实的环境和境况有觉知——你就有潜能,能够发展出对心上微细障碍的觉知。

དེ་གསུམ་སེལ་བར་མཛད་དུ་གསོལ་ཞིག་པའོ། །དམིགས་སྐོར་གཅིག་གོ །

所以,当你皈依佛、法、僧的时候,你需要这样祈请:“我想要尽量减少所有障碍,包括来自人与邪魔的障碍、健康方面的障碍、自己心中的妄念、以及细微的障碍。请加持我,令我可以克服所有这些挑战。”

在每次修持之前,在你修持皈依之前,先试着回想五种负面的过失以及五种正向的品质都有哪些,试着在心里找到共鸣。在每次修持之前,在修持皈依之前,在修持的一开始,先稍作回想:五种负面的过失有哪些?五种正向的品质有哪些?

五种负面的过失是,为苦作辩护,执着此生,僵固的心,自我中心,以及否认业力的存在。五种正向品质是上面这五项的反面,也是五项,对吗?当你在心上做好了准备,再作皈依祈请,然后再去思维刚才讲到的那三种障碍。“让我克服这三种障碍。”

 

卡卢仁波切
虚幻道次第系列课程 第三节 连载(2)
2021年11月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