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我們來講(多羅那他尊者所著的)三士夫道次第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這不是一個頻繁的線上課程。我想提醒大家要記錄一些偈頌的序號或頁碼。
如果你覺得自己很聰明,那就記在頭腦裡。如果你覺得自己記性不太好使,那就做個筆記。因為我會提問。不是現在,也許是以後,也許是下一節課。
請記下我都念誦了多羅那他尊者的哪些偈頌,第一、二,三,四……因為一,所以二;因為二,所以三……會經常來來回回地跳轉。比如,瞋怒的原因是什麼?瞋怒的原因是有攻擊性。有攻擊性的原因是什麼?是不滿足。不滿足的原因是什麼?是沒有認識到自我和幻相的真面目,由此才產生了不滿足,或者稱之為“無明”。因為不滿足,才有攻擊性,才有瞋怒,然後才有瞋怒之下的行為,對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,對吧?
所以,我們不應該視瞋怒為根本上的問題。我們應該看看瞋怒來自哪裡。然後我們得出結論——它來自攻擊性。一旦我們得出這個結論,就會進入下一個問題,不滿足在哪裡?不滿足是什麼意思?是由於無明而沒有認出幻相的本來面目。
所以你們要記得,當我說“無明”這個詞的時候,它與你的學歷無關,它與你有多聰明、多狡猾、多成功、多富有或多貧窮統統無關。完全與這些無關。因為在生活中,我們會說,“哦,你是一個非常愚蠢的人,無知的人。”然而在佛法中,我們不會說“你是個無明的人”。我們要超越人的個體屬性而看無明本身。
當今社會,我們根據一個人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來評價這個人。如果這個人碌碌無為,我們就會說:“你真無知,你太笨了,你什麼都不行”,對吧?而如果一個人取得了某種成就,我們就會說:“你真聰明,你好智慧,你很勇敢,你太有勇氣了”這一類的話,會稱讚這個人。
但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說,無明的認定不是基於社會地位,也不是基於人的個體屬性。我們超越所有這些來看待無明。可以這麼說,我們視無明為所有消極面的原因。我們看待無明的方式不同於世間的方式,超越了世間的方式。
所以我們不應該對其他人說:“哦,你修得不好,所以,你很無明。”從此就對這個人愛搭不理。不要這樣做,這是不健康的。
因為無明會繼續存在很長時間,無論你對自己說什麼,無明仍會存在。所以不要對自己太苛刻,因為那終究不會對任何人有幫助,對你自己也沒有幫助。在修行的過程中承認自己的不足與過失,這是件好事,會讓你的內心更謙卑,也會讓你對佛法有更為真誠而清明的心。然而,不是要你在別人面前指認自己的過失。而是在你自己的修行過程中,對自己發露懺悔。你不必向別人去懺悔自己的無明。
我們在看待無明時,會超越一個人的個體屬性或社會地位。無明超越了這些範疇。我們要記住這一點。所以,你不該因為自己記不住法本上的文字,就說自己無明。你也不應該說別人無明。這是對別人的羞辱,公開的羞辱。從做人的角度來看,這是錯誤的。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看,這也是錯誤的。所以,我們不能羞辱那些比自己懂得少的人;同時,對那些懂得比自己多的人,你可以說:“不錯,挺好的。”你可以稱讚對方,這沒什麼不好。但如果有人懂得比你少,你不該批評他們,而是可以說,“哦,好的”,然後以更友善的方式提醒他們,如家人一般地幫助他們。
以上是我想給你們的一個小建議。
卡盧仁波切
虛幻道次第系列課程 第一節 連載(8)
2021年8月7日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