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 月 05

卡盧仁波切 | 慈悲 | 播客04(文字記錄)

卡盧仁波切播客– 第4集 – 2021年1月27日(9分鐘)–慈悲

各位好!這是卡盧仁波切的播客,感謝大家再次在這裡與我相會。

我將要說的話可能毫無意義,又或許非常有意義,誰知道呢?

我覺得當我們將自己定義為一個佛法修行人,一個精神修持者,理解慈愛與友善、理解慈悲的含義真的是非常重要。因為當我們談到慈悲,問題在於這個詞已經被用於太多商業場合、政治場合,被用得到處都是。於是我們傾向於認為慈悲很容易理解、很容易具備,很容易行持。僅僅是因為我們聽了太多次,我們就以為自己已經瞭解,已經具備,已經做到了。這正是問題所在。

我們永遠不該在剛一開始修持的時候就把慈悲用於對待現實中的人。慈悲必須與精神修持,觀想的修持以及回向的修持相結合。一旦你具備了穩定性,之後慢慢地,自然而然地,通過你自己正向的態度,正向的言語,以及正向的行動來影響其他人,不抱任何企圖,不抱任何造作的態度,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。

當你可以真實且自然地對其他人慈悲時,才可以稱自己是一名佛法修持者,或菩提心修持者,而不是取決於情緒的好壞。它必須是一種品質與了證,日夜相繼,終生不斷。

這才是我們對菩提心所需要具有的理解。我們很多人在想到菩提心、慈悲時,因為聽過太多,於是就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,然而我們的理解其實相差甚遠。

友善並非取悅他人。慈愛與友善,慈悲,對於佛法修行人而言意味著,作為一個修行人,要向他人提供至高的智慧與道途。這才是慈悲的真實含義。如果你試圖取悅他人,那並不是慈愛與友善,而僅僅是取悅他人。取悅他人與慈悲不同。假裝是個好人,也不是慈悲。你只是在假裝而已,並不自然。

而當你經年累月地持續修持慈悲,那麼漸漸地,你會一瞥無我,心地清明。從此時起,無論做什麼,你都會以無我的方式去做。就行為而言,你會一直開放自心並想要利益一些有情眾生,沒有任何造作的態度;無論在頭腦裡還是在行為上,都不耍任何伎倆。你會一直關心並真誠地想要利益他人。這些都會歷經時間而自然地發展出來。

而正如所有偉大的成就者們所說,在幫助眾生之前,要先幫助自己,先解脫自己。他們這樣說,不是說你不該去保護他人的生命。你需要在自己的能力範疇內盡己所能。不是指即使在你的能力範疇內,即使在不損毀你自己的生活、不損毀你自己的未來的情況下,也完全不作為。你應該盡己所能,但不要超出能力範疇而讓你的自我或驕慢佔據上風。

因此,慈悲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我們必須恒時對自己的驕慢、我執與無明保持覺知。我認為這是極關鍵的。因為很多人在開始某種慈悲的行持時,有點像是進入了一個隧道——一直在念叨著“慈悲很重要……慈悲很重要……”但你若不做修持,慈悲一詞就毫無意義。

如果你有某些禪修的方法,有一些精神修道方面的理解,再花時間做一些閉關——當我說閉關時,並不是指一個月或一整年的閉關;也可以是幾天,或幾個小時;只要你的心不散亂,就可以算是閉關——持續閉關修持,隨著時間的累積,慈悲的品質就會提升。因為一個人經由修持慈悲而產生的改變,在於對自己的行動、意圖以及心態有持續的覺知。一個人若能於內持續地覺知,於外持續地進行慈悲的回向與祈願,終將經由時間的累積而發展出對慈悲之真實含義的理解,並證得慈悲。

你無法一邊自稱慈悲,一邊執著於自我。這是矛盾的。當你有所了證,才會是慈悲的。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疇之內修持對一切有情眾生慈悲。而它的提升需要歷經時間,需要耐心、接受指導以及閉關修持;也需要瞭解覺知的真正含義,以及認出散亂的真正含義;還需要持續地持守戒律;持續地在修持中不抱任何造作的態度——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如此,但至少在修持中要如此。而隨著時間的累積,改變自會出現。

我想我已經講得太多了。下次我還會找時間錄製音訊。感謝您的聆聽。再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