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月 21

卡盧仁波切 | 我們該如何認出心性(第2部分)

現在我要談一談心性本身。心性本然,便是清明,了知與通透。這三個關鍵無可分離。心性具了知,通透,清明三關鍵。

心性具有了知的特性, 好嗎? 很多人在想到心性本然時,會認為自己就像是被扔進宇宙的一塊岩石,不知怎麼的被卡在宇宙裡,遺忘了時間旅行或諸如此類的情形。人們在談論心性本然的時候常會有這種想像,認為自己是宇宙裡的一塊岩石,被卡在宇宙裡,完全地失去方向感。人們會這樣想, 但其實並非如此。

心性本然有三個關鍵,它們是:

你可以了知。你有了知的能力,但“了知”的狀態中沒有念頭的投射。僅僅只是了知。舉例來說,當我們摸自己的手,可以感受到皮膚。但這個了知正在奔向下一個對境。而在心性本然中,你處於了知的狀態,卻不再奔向任何其他的事物。當你產生一個心念的投射,當你投射出某個事物,你會想像它,並試圖想得越來越遠。你創造某物。你在奔向下一個內容。你試圖創造,再創造,創造出更多、更多、更多的東西,我們把這稱為心之幻相。然而在心性本然裡,你處於了知的狀態。了知的狀態沒有心念投射。沒有心之幻相。沒有目的地。明白嗎?沒有目的地。然而仍有了知。這是第一個關鍵。

第二個關鍵,是清明。心性本然不像完全黑暗無光的宇宙。不是那樣。心性本然是了知與清明的狀態。清明意味著清楚,並不是指清楚的光線,而是清楚地了知,即清楚的狀態與了知的狀態兩者結合在一起。

第三個關鍵,是通透。我用通透這個詞,意指沒有阻隔。當我們觀想一位本尊,即使那是一個偉大的對境,或是正向的對境,比如說:“我觀想勝樂金剛”,“我觀想金剛瑜伽母”,“我觀想六臂瑪哈嘎拉”,對嗎?這裡有個“”存在,還有內外分別,並且在你的前上方虛空處觀想出一位本尊。這個本尊有大小,有形狀,有顏色,有種子字。你的念頭持續地投射,讓此顯現持續。

而在清明的狀態中,沒有各種色彩與想像的活動。了知,通透,沒有阻礙,沒有自他或內外之分。單純只是了知,通透,清明。

以上這三種經驗,這三種不可分割的心性狀態,稱為心性本然。

我曾多次講到,在唐東嘉波的教言裡,他說道:“一切念頭的投射,生起,被觀照,被看到,然而都已經過去了。”不是嗎?而接下來的念頭之投射尚未生起。在前念與後念之間,有一個間隙,對嗎?這個間隙本身看起來像什麼?這個間隙本身有種清明感,不是清楚的光線,不是你的任何想像。清楚,清明,此為第一。

第二是了知的狀態。了知,意味著沒有目的地,卻仍然知曉。有點像是開著車,卻並沒有高速和道路,僅有當下。清明,了知,以及通透,即沒有距離。沒有自我身份,沒有諸如“我是個修行人。在我前方上空有位本尊。” 你沒有這些念頭的投射。

而你也不是空蕩蕩地麻木無知。你不會在那種狀態裡說“我什麼也不知道,這裡完全是空,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,也不知道接下來是什麼。”那不是心性本然。區別在於,心性本然是了知、通透,清明的狀態。不是在黑暗裡,而是在光明中,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光。此為第一。心性本然之狀態有通透感,無有自他或內外的隔閡。此狀態也是單純了知的狀態,即沒有前後念頭的投射,只是當下。這就是心性本然的定義。

但為了達到這個狀態,為了認出心性,你必須瞭解,整個佛陀的教法沒有高低之分。有些傳統會說:“我們的心性教法比其他教法要重要多了。”他們可以想怎麼說就怎麼說。但關鍵是,所有教法都來自於佛陀釋迦牟尼。我們必須接受並瞭解這一點,此為第一。

再有,對於所有的傳統、教法,無論是哪個本尊、護法或法門,你都要以全然的尊重和平等心去瞭解。沒有哪個法門比別的法門更重要,或某些法門只是給初學的。不要這樣看待。你越是以高下分別來看待教法與修持,越表明你有我執。你在否認無常,沒有檢視自己的情緒,沒有檢視你的我執,你也不知道自己的修持將帶你去往何處。這透露出你是怎樣一個修行人。所以,不要這樣自取其辱。

就是這些。

 

卡盧仁波切
2020年11月8日 臉書直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