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月 01

卡盧仁波切 | 虛幻道次第 | 第三節 | 連載(2)

上一次,我記得好像講到了五種負面的過失。我上次講解了嗎?是的,五種負面的過失,接下來進行主要的講解。從這裡開始,更進一步地講解。

所以,我們之所以向佛陀祈請,是想要更深入地瞭解自己。我們有五種負面的想法。提到負面這個詞,不要將它們視為壞的、糟糕的東西,而是應該將它們視為一種邏輯上的障礙,它們是可以經由我們的分析和理解來移除的。那應該成為我們在智識上的力量、方法和態度。

因為,當我們在佛教中,在佛教徒的團體里,我們總是認為,面對障礙,我們只需要祈請,祈請護法和本尊來解決這些障礙。一提到障礙,我們自然而然就會這麼想。而一提到負面的東西,我們自然而然就覺得負面的東西就是不好的,悲哀的,破碎的,淒慘的。但在精神領域的理解中,負面的並不一定是淒慘或悲哀的。在佛教或精神領域里,負面基本上指的是缺少清明,缺少對於真正解決方案的清明。這才是負面的含義。所以,關於負面的、相違的過失到底意味著什麼,你不必過多地想象,而是應該有一個清晰的理解。事實上,這五個負面的過失是:

ཚེ་འདི་ལ་མངོན་པར་ཞེན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貪執此生。

ལས་རྒྱུ་འབྲས་ལ་ཡིད་མི་ཆེས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否認業力的存在。

འཁོར་བ་ལ་བདེ་བར་འཛིན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認為輪回中是有幸福和快樂的,至少是試圖為輪回做辯護。

རང་དོན་ལ་གཅེས་པར་འཛིན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自我中心,看重自己,主要是自我中心,以及由此引發的方方面面。

དངོས་པོ་དང་མཚན་མ་ལ་ཡང་དག་ཏུ་འཛིན་པའི་དྲི་མ།

然後是僵固的心。以僵固的心看待自身及外界。

我對此的解釋是,文中說到,貪執此生,否認業力,試圖為輪回作辯護,認為仍會有某種中間地帶可以作為輪回的解答。佛陀曾親口宣說,輪回沒有解答。總是有人試圖以一種外交姿態來對待佛陀的教法,姑且讓我們這樣說吧,簡單明瞭。我們必須瞭解這一點。

剛剛提到三條,接下來是自我中心,第五條是僵固。

以上是我們需要承認並克服的事情。但是這裡是我們如何犯錯的。因為在很多傳統教法中,當我們做思維,經常會認為事物非黑即白,或正或反。但現實是,要想有真正的進步,要想完全離於所有這些負面的品質,需要時間。沒有人能夠立即出離於這一切。你可以在智識層面出離,但真正地做到出離於我執,需要時間。

比如米拉日巴。他捨棄了原有的世俗生活,但是仍有很多需要觀察和克服的東西。這就是給大家舉一個例子。所以,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出離了,嘴上說著,「看看我,我出離了一切。所以現在我應該就會快樂了。」不會的。

所以,出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精神覺醒或證悟也是如此。心的深度覺悟,也是一個伴隨著時間推移而漸進的過程。所以,你不應該認為那是一個你可以拿過來處理,之後搞定,然後再也不用回頭看的東西。不是那樣的。我們必須一再地分析出離心的意義。我們必須說服自己。我們必須真正地說服自己。不是處於逼迫,不是基於文化意識形態,也不是基於宗教強迫式的思維方式。而是真誠地檢視痛苦的真實情況,檢視痛苦、執著,以及執著的根本所在。依著自身智識的能力,從粗重的層面一直檢視到微細的層面。隨著你不斷地練習以及如法地回向,最微細的我執也終將被克服。

因此,只是口頭上聲稱自己已經瞭解了這五種負面的過失,是遠遠不夠的。長話短說,理解是一回事,真正取得進步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ཕྱིན་ཅི་མ་ལོག་པའི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་ཡང་ལྔ་སྟེ།

此外,還有五個正向的品質。總共有五個負面的過失,還有五個正向的品質。

ཚེ་འདི་ལས་ཕྱི་མ་གལ་ཆེ་བར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 ལས་འབྲས་ལ་ཡིད་ཆེས་པར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

舉例來說,在這部法教里寫到,瓊波南覺曾這樣說:「了知生命的意義,不僅此生很重要,來生也一樣重要。」這是出離心的第一個階段。

但是,你不要混淆佛法的修行人與世俗意義上的修行人。比如,有很多世俗意義上的修行人,他們也會修持佈施,友善,也會做一些禪修,但主要是為了投生於天道,而不是尋求佛果。這是世俗的願望。世俗的願望不僅僅是:「我想要長壽。我想當個幸運兒,想要交好運。我想要更有吸引力,更有魅力。」上述這些都只是世俗的願望。此外還有一種願望,也屬於世俗的願望,比如,如果你說,「我想要持戒,想要守護善良的品質,想要做一點禪修,做一點佈施,這樣我可以積累足夠福報,讓這些福報轉為光明,帶我投生到天道。」這也可以看作是為了來生而修行,但和我們這裡說的不是一個意思。

在佛教里,我們說的來生,是指我們想要生生世世得遇佛法,究竟而言是想要達成證悟。對嗎?這就是抱著世俗的願望投入修行的人與我們之間的區別。因為如果你只是聽聽而沒有理解,這兩者之間聽起來差不多。「來生,我想要過得更好。我想要有個更好的來生。此生,是重要,但是,來生也重要。」如果你沒有完全理解,就可能會對這句話產生誤解。

舉例來說,瓊波南覺去印度拜見多傑丹巴。瓊波南覺對多吉丹巴說:「我來到這裡,迫切地尋求得到您的關注。我想要跟您學習佛法。因為我不怕這一生的死亡,但是我擔心我的來生。」這是他精神之旅的開始。他是在五十多歲時開始的,快要六十歲的時候,成為了佛教徒。他是一位藏人。在他五十多歲,快六十歲的時候,成為了佛教徒。他小的時候,青少年時期,亦或是二十幾歲時,並不是在寺廟里長大的。他是到五十多歲時才成為了佛教徒。然而,他成為了大成就者,因為他的對於修行的專注投入,實修,閉關,實修,再閉關,一直如此。

有時,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論點,「我不相信有來生。」我們有些人會說「我不信來生。」還有另一些人會說「我真的相信有來生。真的真的相信有來生。」但是,他們對自己的身語意卻毫無覺知。所以,那也是無濟於事的。

不管怎樣,舉例來說,如果你爭辯說:「我不相信有來生。」那麼,如果你不相信有來生,你就根本不應該做夢。但那是不可能的。無論是願意與否,你都會做夢。這就是下一世延續下去的方式。下一世的概念遠遠不止是你的長相,你的外貌。是你的靈魂在延續,意識在延續。

上一世卡盧仁波切曾在他的教法中這樣講到:當你在夢中,在做夢的時候,在你經驗著夢的那個時刻,你相信自己所見的一切都是真實的,絕對真實。但當你醒來的時候,你意識到那都是夢。所以,我們心裡諸如「這個是真的。這個是真的。」這樣的想法,你需要假以時間慢慢克服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真正地理解,實相的定義是什麼,無常的含義是什麼,並且慢慢地在心上發展出一些覺知。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
好的,現在講第二個。

འཁོར་བ་སྡུག་བསྔལ་དུ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

視輪回為輪回,視苦為苦,而不是試圖將它合理化、為它做辯護。

རང་དོན་བས་གཞན་དོན་གཅེས་པར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

不是以自我為中心,而是也在乎他人。稍微開放一些。開放的心態。

དོན་དམ་སྟོང་པ་ཉིད་དང་ཀུན་རྫོབ་སྒྱུ་མར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 ཆོས་སྒྲུབ་པའི་བར་ཆད་ལ༑

然後,理解世俗諦和勝義諦。以上就是五個正向的品質。

現在,談一下障礙。如你所知,修持佛法,總是會遇到障礙。所以,障礙的定義是什麼?

ཕྱི་མ་དང་མི་མ་ཡིན་གྱིས་གནོད་པ།

外在有來自人或魔的障礙。第二種障礙來自我們身體的元素失衡。

然後,第三種障礙,

ནང་ཆོས་འགལ་གྱི་རྣམ་རྟོག་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རྣམས་ཡིན་པས།

第三種障礙就是有太多與佛法見地相反的妄念。

以上就是三種障礙。

這裡我需要解釋一下。

ཕྱི་མི་དང་མི་མ་ཡིན་གྱིས་གནོད་པ།

外在障礙是指由人或邪魔造成的障礙。當今時代有如此之多的紛擾,我覺得魔已經沒有任何能量和力量干擾我們了。因為我們的心全是在關心「誰又發了什麼帖子?還有哪些更好看的照片?我怎麼更新自己的頭像?選哪個角度?選什麼背景?」我們為太多的東西分心。即使魔在敲我們的頭,都不見得打擾到我們。但是,我們在與其他人相處時,肯定會遇到很多障礙,會有各種不愉快。不一定是像15世紀時人們之間的論戰。當今時代雖然算不上是一個完美的社會,但人們至少有底線,或者法律約束。雖然有腐敗,但至少有某種底線,某種界限。在某個程度上,比一千年前要好。我是這麼認為的。

བར་འབྱུང་བ་ལུས་འཁྲུགས་ཀྱི་ན་ཚ།

第二種障礙是,我們說自己是佛法修行人,但是我們沒有足夠認真地照顧自己的健康。作為佛教徒意味著我們要有覺知,要知道我們把什麼內容放進了自己的心;在此之前,我們首先要覺知到我們把什麼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嘴裡。正如多羅那他尊者在這個教法後面的內容里講到的:精神覺醒的覺知始於對自己受用的覺知,知道自己在消費什麼。當你對自己的受用有所覺知,就會帶來某種平衡。當你對自己的受用有所平衡,就會帶來身體的平衡。當身體平衡了,你就在身心之間創造出了某種空間,可以看得更廣,有更廣大的視野。當你創造出了一些空間,就會生起某種想要獨處的願望。獨處的意義會漸漸顯露出來。

你們知道,一些人在生命中經歷過太多以後,在他們結婚、打仗、或是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以後,在他們生命臨近終了的時候,他們想要獨處。當然,他們喜歡與大家在一起。但是,他們想要獨處。我認為,我們不必等那麼久。

因為,我們佛法修行人不必等到那個時刻來臨。很多人工作很努力,有很多子孫,很多工作,有很多錢或是缺錢,無論處於何種社會地位,人生中總有一些時候會讓他們只想獨處一會兒。不幸的是,那就太晚了。所以,我們,作為修行人,要早一點領悟,獨處的重要性。一旦我們有了想要獨處的心態,就會樂於投入佛法的實修,無論是修持哪個傳統都沒有關係,寧瑪、薩迦、噶舉、格魯、覺囊或是香巴,都可以。最重要的是,當你發展出這種想要獨處的心態,就會慢慢發展出真正地獨處,繼而,實修佛法的喜悅會離你的心越來越近。

事情是這麼運轉的,而不是反過來。很多人以為佛法是止痛藥。如果你遇上了問題,就說「我想要來一片速效止痛片,立即緩解疼痛。」這可行不通。即使有一些作用,也不會持久。因為佛法需要一個人在心上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
話說回來,身體的平衡與健康非常重要。

ནང་ཆོས་འགལ་གྱི་རྣམ་རྟོག་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རྣམས་ཡིན་པས།

接下來,第三個障礙就是那些背離佛法、背離精神修道的進程與目標的妄念。這個範疇很廣。比如,「我緊挨著仁波切。我緊挨著我的喇嘛。所以,我比別人更重要。」這就是一個障礙。你可以看看米拉日巴。米拉日巴身為弟子的時候,還有瓊波南覺的弟子莫就巴,他們兩人的共同點在於,他們都是以渴切的心領受教法,接受灌頂與指導,渴切而喜悅。但是他們都不屬於核心圈的弟子,反而是有些遠離核心圈的那種。他們心裡沒有任何政治企圖。「哦,我要成為更重要的弟子。我要成為更重要的人物。我想要顯得更特別。」他們心中完全沒有那樣的想法。他們兩人的共同點就是,他們接收到全部需要接受的法教,然後在自己的餘生里,終其一生地去修持。

米拉日巴就是這麼做的。因為瑪爾巴大譯師,儘管他本人是一位大成就者,但是後來,在他圓寂之後,他的兒子在一些事務管理方面做得不如法。米拉日巴看到這些,心裡感到很失望,然後就離開了。但是,他已經領受到了他需要領受的全部法教,接受了所有的灌頂,口傳和開示,後來成為了第一位大成就者。

你再看看莫就巴,一模一樣。他是年紀最小的弟子,接受了灌頂,開示和口傳。在一開始時,他並不是一個重要的角色。後來,核心圈子在管理上也有一些不如法的操作。因為在那時,一千多年前,瓊波南覺非常有名。莫就巴親眼見證了一切。他看到了什麼是佛法,什麼不是佛法。於是,他離開了。他真正地遠離了那些。獨自進行閉關。他做到了這樣的地步。

因此,並不是只有在修行時會遇到衝突,在現實生活中,也會有這樣的體驗。要根據實際情況,保護自己。我認為,不要在這些狀況中迷失自己,這非常重要。我希望大家理解了我想要表達的意思。

接下來,是心上微細的障礙。當然,這是一定有的,但不足以威脅到生命的走向。當我們閉關時,心中可能會有細微的障礙。可能心上不夠清明,可能沒有全情投入,可能有潛在的分心,可能你甚至沒能認出這些微細的障礙。你可能會有這些微細的障礙。但是,最終你是能克服這些的——如果你對周圍相對堅實的環境和境況有覺知——你就有潛能,能夠發展出對心上微細障礙的覺知。

དེ་གསུམ་སེལ་བར་མཛད་དུ་གསོལ་ཞིག་པའོ། །དམིགས་སྐོར་གཅིག་གོ །

所以,當你皈依佛、法、僧的時候,你需要這樣祈請:「我想要盡量減少所有障礙,包括來自人與邪魔的障礙、健康方面的障礙、自己心中的妄念、以及細微的障礙。請加持我,令我可以克服所有這些挑戰。」

在每次修持之前,在你修持皈依之前,先試著回想五種負面的過失以及五種正向的品質都有哪些,試著在心裡找到共鳴。在每次修持之前,在修持皈依之前,在修持的一開始,先稍作回想:五種負面的過失有哪些?五種正向的品質有哪些?

五種負面的過失是,為苦作辯護,執著此生,僵固的心,自我中心,以及否認業力的存在。五種正向品質是上面這五項的反面,也是五項,對嗎?當你在心上做好了準備,再作皈依祈請,然後再去思維剛才講到的那三種障礙。「讓我克服這三種障礙。」

 

卡盧仁波切
虛幻道次第系列課程 第三節 連載(2)
2021年11月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