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 月 18

卡盧仁波切 | 尼古瑪之「噶烏大手印」(下午課程—引言3)

問:心與覺知有什麼區別?

答:心與覺知有什麼區別?我真的不知道。我覺得,就傳統教法而言,這很簡單,也很清楚。比如,在我們禪修之旅的一開始,覺知與心性本然看起來好似兩件事。隨著你持續地修持,最終覺知與心性本然會合二為一。對嗎?

一開始,看似是有「我試圖成為這樣的人」或「我試著有覺知,我想要有覺知,我不該散亂;而心性本然是另一件事」,或「那才是心性本然」,或「我應該認出心性本然」,等等。所以,在一開始,我們抱有一些看法,而最終當你認出心性本然時,禪修者與禪修便合而為一了。當前我們先這樣理解就好。

因為,當你有這種覺知,但還不是完全證悟的覺知,那麼在微細的、潛在的層面,你仍然有以下這些想法,諸如:「這是一個投射,它在顯現,我要克服那個,我要讓它消融。」你可能非常成功,但你仍然需要在頭腦層面用力才能克服、消融,剝離、或是對它做點什麼。

當你認出心性本然,你就不再視其為威脅,不再把它當一回事,因為你認出了心性本然。所以那非常不同。我講這些的時候必須稍加謹慎。上一世卡盧仁波切在他的教言中講到:「首先你必須認出,然後你必須保任,最終你必須證得。」

因此,「證得」有一種不同的含義。在我們西方人的理解里,當我們說到「證悟」,那就意味著你在告訴我:「我知道了」,或,「我認識到它了。」我們以為那就是「證悟」的含義。而「證悟、證得」實際上是你在心上永久地保有這個品質。那才叫「證得」。在通往證悟的道途上,會有很多「一瞥」的體驗。

在藏語里我們稱之為:「ཉམས་དང་རྟོགས་པ།」。「ཉམས།」是指「正面的覺受」或「正面的體驗」。那不一定是證悟,而是正面的體驗。

正面的體驗包括:預見未來,或看到證悟者、本尊、或護法等等聖眾的淨相。但那無法保證任何事。你仍然會經歷很多事,很多艱辛、很多修持、很多事項、很多累積。即使你能看到某些事,或是看到實相,比如你親眼見證了實相之持續地變動與無常,你可能有非常不可思議的體驗,但那些對證悟也無所保證。你仍然會犯很多錯。所以,當有人說:「我認為我證悟了」,那可謂是是大言不慚。

有很多「一瞥」的體驗。這種一瞥的體驗,有些可以持續大約一周,幾個月,或者一整年,然後就會消失。一個令人震撼的正面體驗可以持續幾個小時,幾分鐘或幾秒鐘。諸如那些無法語言描述的體驗,大多數這類事情已經寫在這部法本里了,你也可能會遭遇這樣的體驗。但這些體驗並不能為任何事作保。

這就是為什麼當有人說「我認出了心性本然,我證得了心性本然。」實屬大言不慚。忘了證悟這件事吧。當你說「我證得了心性本然」,那意味著你不再被任何事物挫敗。那真的是大言不慚。因此,每當我聽到有人說:「哦,我認出了心性本然,我證得了心性本然」,我就會對他們說「扎西德勒!(吉祥如意)」,就只能說這些了。我不想去爭執說「你怎麼認出的?你怎麼達成的?你真的做到了嗎?」我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和他們談論這些。如果有人說「我證得了心性本然」,我就會說:「很好,祝你萬事如意。」那是最好的回應方式了。明白嗎?

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……我並不想把話說得更委婉——如果你去看大成就者們的傳記,你會看到所有那些我剛才描述過的體驗。他們其中一些人有過非常清晰的淨相,看到這位成就者、那位本尊、看到綠度母、觀音菩薩等等,而他們仍然會繼續犯下很多錯誤,他們也都承認如此。明白嗎?

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覺得,作為一個修行人,有一個長期的、堅實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。那非常重要。當我說堅實的基礎,並不意味著你要盲目的信仰、順從聽命,比如你的「上師」利用你,然後你還說「哦,我會那樣做。」——不是要讓你成為那樣的人。你明白嗎?但我也不是在讓你成為一個傲慢的人。這兩者的分界線很微細。如果你是個修行人的話。

如果你不是一個修行人,你或是掉入完全傲慢的那一類,或是完全無明地說「哦,我的上師就是一切,他通曉過去、未來及現在的一切,我對他全然地相信。」那也沒什麼幫助。因為,如果你有這種極度的依賴,那麼即使是你的上師也不再能幫到你什麼。明白嗎?

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我的上師大司徒仁波切。他告訴我一些事,顯然,他說得沒錯。但他告訴我一些事之後,就會問我「你怎麼看?你看一下。那只是我的建議,你自己怎麼想呢?」他給我留出這樣的空間。明白嗎?所以,我認為將來我們都應該銘記在心,即:上師並不總是給出教法並令你領悟,上師或指導老師也會給予你耐心與空間,讓你自己去認識某些事,而不總是像結了婚一樣彼此黏在一起,並不像是那樣。

所以,上師肩負某種責任,而你也有自己那份責任。

如果你不做任何修持,連你的上師也會束手無策。你看看瓊波南覺,他是一位大成就者——雖然我不能說我不相信,但我並沒有看到他在天上飛——他好像是可以來回穿越岩石,對嗎?來回穿越岩石、飛到天上、或是雙腿盤坐傳授教法長達半年。明白嗎?不可思議!然而他的學生們仍然相互爭鬥。那些持續數年黏在他身邊的親近弟子,他們開始爭執,爭鬥。你明白嗎?各種各樣的事。

然而,執掌傳承的那個人,莫就巴,他是個少年。他絕對是個無名小卒,沒有任何背景,而他恰恰成為了傳承持有者。他沒有花太多時間,而是做著內務方面的工作。而最終,尼古瑪與蘇卡悉地指示瓊波南覺,把所有傳承和教法都給了莫就巴。那時莫就巴只有十六歲,而瓊波南覺那時已經一百多歲了。就這樣。

 

尼古瑪之「噶烏大手印」,卡盧仁波切講授(下午課程)
噶舉蘇卡秋林 —— 2022年3月11日,週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