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 月 12

卡卢仁波切 | 关于“视师如佛”这件事

我們的信仰、我們的教法要我們如是相信:三寶之根本,一切諸佛菩薩之總集,一切加持之根源,如同如意寶一般;那位元給予我真實的指引,指導我認識自己真實面目的人,是無可比擬的至聖尊——那就是上師。因此,我以無盡的虔敬,祈請您賜予我加持。這是上一世卡盧仁波切(在禪修文稿第二段)所寫的前四句內容。

讓我對這個內容再稍做一些解釋。當我們接觸到藏傳佛教,我們常常懷揣著這樣的信條或被告知:“哦!你得視師如佛!”這樣的話你們都聽說過吧?看,這就是問題所在。沒有人真的能把另一個人視作佛。甚至連釋迦牟尼佛自己的兄長都沒能視釋迦牟尼如佛。你又怎能期待, 自己能將每個你所遇見的人都視作佛陀呢?這有點像是你隨便碰到某個人,就和他說:“啊,我愛你!”而你的心底裡實際上對他毫無愛意。那你基本上是在對這個人說謊,也在對自己說謊。

比如剛剛這四句教言,這是出自證悟的成就者之口,是成就者的證量。而對每個修行人來說,建立併發展出這樣的證量,卻是另一回事。這一點我講清楚了嗎?

就我自己而言,我出生在一個宗教化的家庭,一個宗教化的國家,在寺院成長,在寺院受教育。很多(法教和師資)可供我選擇,過去就是如此。我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,而現在我也身處這樣的環境。(在這樣的環境裡),通常,當你剛遇到一位導師的時候,第一反應常常是:“哦!我什麼都知道,什麼都懂。他或她什麼也不知道。他或她一無所知。我才是無所不知的。” 你會有這樣一個熱到發燙的自我在心裡一刻不停地翻攪。“我無所不知!……”仿佛有一個重達兩公斤的自我懸在你胸口,四下奔走宣稱:“我是無所不知的!”

然而接下來,漸漸地,當你進行閉關,實修,然後你再看待這位導師時,會覺得:“哦,他的確略知一二。”這是慢慢才會發展出來的轉變。

此後,隨著你繼續從這個人那裡接受教授,你會覺得:“啊,這個導師是個有證量的人啊!”到目前為止還並沒有把他視作菩薩,明白嗎?只是把他視作是個有證量的人。接下來,隨著你繼續自己的瑜伽修持,本尊修持和禪修,然後你才會覺得:“啊!我是從這個人那裡接受到了這些教法,因為這樣的原因,再加上我自己修持的積累,我得以找到了內在的平靜,安寧,知足。” 而正如釋迦牟尼佛所說的: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”。這是佛陀的教導。避免一切惡行,積累一切善功德,悅意知足,守護自心。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。於是你心中生起很強的聯結感。而在此之後,很緩慢地隨著你繼續的修持,你會覺得:“啊!這位導師真是一位現世的佛陀啊!因為在過去,我沒有機緣見到佛陀。而如今我有機會從這個人這裡聽到他複述佛陀的教導,也有機會親自實修。因此我真的尊敬他,如尊敬佛陀一般。”此時,你的心有了相當程度的開放。這時你可以說,我視我的上師如佛。而在此之前,請不要這麼說,也不要這麼想。否則這些都將流於形式,你也會就此懶惰。

根據自己的能力,逐步前進。這真的非常重要。不要在自我的指使下高估自己。這是我個人的經驗。這個過程不是一年或幾個月,而是經年累月的修持,是在我進行三年零九個月的閉關修持後,才對我的導師生起這樣的認知體驗。

談到如何界定上師——可以說就像大司徒仁波切,我的上師那樣。當你經歷人生中最糟糕的時光,他在那裡傾聽你。當你經歷美好的時光,他也在那裡傾聽你。無論你處於怎樣的境況裡,他待你始終如一。他自始至終都是如此真誠地抱持著想要支持你的願望。這就是上師的定義。這也是真實聯結的定義。這是你必須要自己慢慢去找到的。不過正如我在聖保羅時說的,“先實修,上師自會來找你。”

如果你一廂情願地購買昂貴的機票,滿世界四處跑,遍訪各種聖地,想以這樣的方式找到你的上師,這是徒勞。實際上(尋找上師的)方法非常簡單。先結合禪修而進行實修,得到一點點內在的平和,得到一點點小而簡單的領悟。當你產生了一種清晰的了悟,即“哦,依循著佛陀的教導,我已經有了這些收穫。我覺得自己需要更進一步的指導。”這時你再開始自己(去面見上師)的旅程。

因為如今有很多人在世界各地跑,宣稱說“我需要找到一位元上師!”這是行不通的。你需要自行先做一些修持,例如可以從止的禪修開始,而達賴喇嘛一直以來也是如此教導的。專心禪修,專心禪修。這不是我開創的什麼革新觀點。你需要先進行基礎的修持,然後你的上師自會到來。

比如米拉日巴,他曾經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,並經受了極大的痛苦,由此了悟到輪回的實相。然後,他才找到了瑪爾巴譯師,並逐漸發展出巨大的虔敬心——這就是我們的榜樣。

禪修授課, 基於上一世卡盧仁波切所作之禪修文稿
卡盧仁波切
2019年5月,巴西